多维赋能设备共享 协同共促科教创新 ——我校开展科研平台开放共享、大型仪器设备实操培训系列活动小记

发布者:彭焱发布时间:2025-04-22浏览次数:10

学校首个校级智能算力平台正式开放,医学院15台“高精尖”设备接入校级共享平台实现全校共用,先进光谱设备完成多个学院师生培训……随着设备处统筹协调精细爆破全国重点实验室、光电材料与技术学院、医学部、分析测试中心等单位,实施的一系列开放共享、大型仪器设备实操培训措施落地,标志着我校正在以资源整合优化、服务效能提升、跨域协同创新为导向,践行“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理念,着力构建支撑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的服务体系,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城市大学发展注入新动能。


精准培训强技能  夯实科研服务“硬支撑”

学校始终将师生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大型精密仪器使用中的“卡脖子”问题,分析测试中心联合光电材料与技术学院于35日和25日分别举办“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专项操作培训,邀请原厂工程师“把脉问诊”,围绕样品制备、参数优化、光谱解析等实操难点展开针对性教学,60余名来自光电材料、生命科学、医学等学科的师生参训。培训以“理论讲解+案例实操”模式,破解仪器使用“壁垒”,推动大型设备从“能用”向“用好”升级,切实将优质资源转化为科研创新“生产力”。

开放共享促协同  构建资源整合“生态圈”

   48日和16日,医学部牵头举办大型设备开放共享交流会,以实现“跨学科协作、全链条贯通”为目的,吸引9个校内学院及武汉理工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校外单位共话科研资源共建共享。

   会上,医学部将15台包括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超高灵敏度免疫分析仪等“高精尖”设备接入校级共享平台,并发布涵盖理论教学、上机实操、项目孵化的“三维度”培养计划,推动设备从“部门所有”向“全校共用”转变。


我校设备处负责人表示,面对科研仪器采购成本上升等挑战,学校正加快构建“校级统筹—院系协同—校际联动”三级共享网络,未来将联合科研机构、企业打造区域“设备共享圈”,着力破解资源碎片化难题,让“沉睡设备”转化为“创新引擎”。

交流会后,近50名师生参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操培训,现场形成“需求对接—技术答疑—合作洽谈”的良性互动,为跨学科团队联合攻关搭建“零距离”对接平台。

 

智算赋能新赛道  激活数字创新“强引擎”

作为学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布局,41日,精细爆破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人事处、网络与数字化建设办公室、设备处等部门举办智算中心运营平台实操培训会,70余名来自15个学院的科研骨干齐聚科创大楼,系统学习高性能计算(HPC)、人工智能(AI)工作站等平台操作技能。

培训中,运维团队深度解析智算中心“硬件集群+软件生态+应用场景”三位一体架构,现场演示本地化部署的DeepSeek-R1大模型在工程爆破模拟、生物医药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将“抽象算力”转化为“可见成果”。此次培训标志着学校首个校级智能算力平台正式开放,该平台峰值算力达100PFlops,配置GPU算力集群、海量存储系统,可支撑机器学习、数值模拟、大数据分析等前沿研究,为师生突破学科界限、开展交叉研究提供“无限算力”保障。

下一步,学校将依托智算中心建设“人工智能+X”交叉实验室,推动算力资源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在数字经济、绿色制造等领域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

近期举办的这一系列科研平台开放共享、大型仪器设备实操培训活动,是学校落实“科技强校”战略、提升设备管理质效的生动实践。学校希望通过精准培训提升师生“会用”的能力,以设备的“开放共享”打破“资源壁垒”,以智算平台开拓“数字赛道”,从而形成“需求导向—能力提升—生态构建”的全周期服务闭环。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校级设备共享平台使用量同比增长30%,跨学院合作项目显著增加,设备利用率、学科融合度实现“双提升”。

设备处负责人表示,将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积极转变工作作风,持续深化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改革,聚焦“精准服务、高效协同、创新引领”目标,努力构建“平台共建、资源共通、成果共享”新格局,为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产出重大科研成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支撑,奋力谱写高水平城市大学建设新篇章。

通讯员 袁发浒


编辑 陈敏英

审核 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