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破解大悟抹茶产业发展瓶颈——科技赋能传统农业,小绿叶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发布者:彭焱发布时间:2025-04-22浏览次数:10

四月的鄂北大地,春意盎然。走进湖北省大悟县河口镇金墩村的标准化抹茶基地,眼前的一幕令人惊叹:一垄垄茶树如棋盘般横平竖直,绿浪翻滚间仿佛铺就了一条条“翡翠丝带”。与其他茶园里热火朝天的采茶场景不同,这里的茶农们正有条不紊地架设遮阳网,为茶树覆上一层“防晒衣”。

大悟县河口镇金墩村的标准化抹茶基地

“这是抹茶生产的关键一步。”正在查看茶园的江汉大学高级实验师牛蒙亮向记者解释,茶树须接受20天左右的遮阴处理,以减少光照、降低茶多酚含量,从而让叶片中叶绿素和氨基酸含量显著提升,“这样的茶叶才能研磨出清甜翠绿的抹茶,成为国内外知名茶饮品牌的原料。”

自江汉大学派博士服务团进驻大悟以来,校地合作播撒的科技火种,正点燃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这片承载着千年茶韵的土地,正在书写新时代的“草木传奇”。

从“末茶”到“抹茶”:千年技艺焕发新生机

抹茶,源自中国隋唐时期的“末茶”工艺,历经千年流传,如今以崭新的姿态在大悟县重焕生机。据史料记载,古代匠人将春茶嫩叶蒸青后制成团茶保存,食用前烘焙碾磨成粉,其工艺之考究,堪称茶文化中的瑰宝。而现代抹茶产业对原料品质的要求更为严苛:茶叶需兼具色、香、味的完美平衡,稍有不慎便会影响最终成品的风味。

“传统绿茶追求明前茶的鲜嫩,而抹茶讲究的是一年多季采收。”专注发展抹茶产业的湖北半兵卫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日发指着茶园介绍,通过遮阴技术调节茶树生长周期,基地实现了从4月到10月的持续采收,三季亩产鲜叶可达1500公斤,是传统绿茶的三倍有余。每亩抹茶综合收益突破3万元,真正实现了“一叶千金”。

然而,这片生机勃勃的茶园也曾面临发展阵痛。遮阴处理虽能提升茶叶品质,但长期弱光环境导致茶树光合作用受阻,抗病虫害能力下降,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来年产量。“就像让运动员长期处于缺氧状态训练,短期内成绩可能提升,但长远看会损害健康。”牛蒙亮的比喻生动揭示了技术困境。

作为湖北省第十三批“博士服务团”成员,牛蒙亮带领团队扎根茶园,最终找到了破题之道:他们从460余种有益微生物中筛选出既能促进弱光条件下茶树生长、又能增强抗病性的菌株,开发出新型微生物菌肥;同时创新“油菜-茶-大豆”套种模式,利用油菜固氮特性为土壤增肥,大豆根系分泌物抑制杂草生长。这套“组合拳”使化学农药用量减少40%,人工除草成本下降60%,鲜叶农残指标达到欧盟标准。

正在进行遮阳处理的茶树

“传统农药化肥就像强心针,见效快但后患无穷。”牛蒙亮指着茶树下的土壤感慨,“而微生物技术更像中医调理,通过恢复茶园生态系统的自愈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反复验证中,科研人员成功破解了遮阴栽培与茶树营养生长的矛盾,为抹茶产业筑牢生态根基。

校企联动育新机:“博士服务团”催生产业裂变

走进半兵卫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碾茶、焙茶、超微粉碎等工序全流程数控化运行,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茶香。这条投资6000万元建成的高科技生产线,不仅实现了对日本抹茶工艺的本土化改造,更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发展茶园3300亩,使金墩村跻身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过去采春茶像打仗,现在一年四季有活干。”正在车间分拣茶叶的村民周文秀算起收入账:土地流转租金、茶园务工工资加上合作社分红,年收入超过3.5万元,这在三年前还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数据显示,抹茶产业已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3100余个,采茶旺季日薪达200元,熟练工月收入突破5000元,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负责人表示,校地合作的成功在于打通了“实验室-试验田-生产线”的创新链条:学院聚焦种质资源保护、功能性食品开发等领域攻关,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反馈,政府搭建政策服务平台,三方合力下,龙井43、中茶108、鄂茶1号等优质品种得以规模化种植,鲜叶错峰采收技术日趋成熟,大悟抹茶开始向马来西亚、印尼等海外市场进军。

从“跟跑”到“领跑”:打造中国抹茶产业新标杆

站在千亩茶园观景台远眺,遮阳网下的茶树宛如披着轻纱的少女,而间隔种植的油菜花田恰似金线织就的锦缎,这幅“茶菜共生、黄绿相间”的生态画卷,正是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农耕智慧的完美交融。

“我们的目标是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林日发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通过引进日本精细化管理体系,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创新栽培技术,大悟抹茶已攻克病虫草害防控、遮阴生理调控等关键技术瓶颈。

当下,企业与霸王茶姬、茶颜悦色等新茶饮头部品牌建立稳定合作,产品覆盖全国30余个城市,年产量突破500吨。公司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产量1000吨以上,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为孝感“打造中国抹茶产业发展第一城”发展蓝图作贡献,也让这片曾孕育将军县的红色土地,成为全球抹茶产业链上的绿色明珠。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